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
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
学院概况
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2017年1月正式成立,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。目前学院下设建筑工程系和测绘工程系,有土木工程(含专升本)、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、测绘工程、地质工程、智能建造五个本科专业。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84人,教学科研设备总值743万元,实验室面积1600平方米。
师资队伍
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,其中教授5人,副教授13人,具有博士学位20人,具有硕士学位40人;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,“双师型”教师23名。其中,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1人,注册建造师5人,爆破高级工程师1人,创新创业导师1人,注册测绘师2人,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评员13人。
教学科研
学院下设6个教研室、20个专业实验室,1个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,2个山西省博士创新站,2个大同市重点实验室。学院设资源与环境专业(测绘工程)硕士点1个。学院始终坚持“立德树人 学生为本”的理念,以服务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为目标,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导向,顺应新工科发展趋势,注重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,注重校企合作和教学改革,努力打造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。近三年,学院承担科研和教研项目达55项,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28项,科研经费逐年递增。郝江波、郭宇娟和邱浩三位博士获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充分彰显我院围绕人工智能+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,在跨学科融合研究中的扎实基础与强劲创新力,为学院后续科研纵深发展筑牢根基。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2篇,其中SCI或EI收录的论文12篇,主编、参编全国统编教材及专著5部,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。
专业设置
土木工程(四年制本科,授予工学学士学位)
专业特色:本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,设建筑工程、岩土与地下工程两个专业方向。包括建筑工程结构、土木工程材料、土力学、材料力学等10个专业实验室。在人才培养中,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,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。
核心课程:高等数学、线性代数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、理论力学、材料力学、结构力学、流体力学、土木工程材料、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、工程测量学、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、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、钢结构原理及设计、房屋建筑学、土木工程施工技术、土力学、基础工程、建设项目管理、工程概预算、建筑抗震设计、BIM技术应用等。
培养目标: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,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,具备工程师素养,具有扎实的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,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,能够在土木
建筑领域从事房屋建筑、地下空间、矿山建设、桥梁隧道等各类工程的勘察、设计、施工、管理、规划、监测、运维和咨询教育工作等,在相关部门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等。
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(四年制本科,授予工学学士学位)
专业特色:坚持“以学生为本”的办学理念,以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,贯彻落实新工科精神,培养暖通空调、建筑给排水、建筑能源系统、新能源应用等方面综合应用型人才,扩宽学生的就业面,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。
核心课程:高等数学、线性代数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、工程热力学、传热学、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、流体力学、流体输配管网、建筑设备系统自动化、建筑环境学、暖通空调、燃气供应、建筑给排水等。
培养目标: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,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,具备工程师基本素养,能在设计研究院、工程建设公司、设备制造企业、运营公司、能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采暖、通风、空调、净化、冷热源、供热、燃气等方面的工程管理、规划设计、施工安装、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工作或管理工作。
测绘工程(四年制本科,授予工学学士学位)
专业特色:测绘工程学科从信息测绘逐渐向智能测绘方向发展,融合大地测量、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、地球空间信息、卫星导航与应用、三维激光扫描、地理国情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。学生要熟练掌握控制测量、地面和地下工程测量、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、地理信息系统应用、BIM与三维GIS、无人机航测和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等技能,能在交通、电力、水利、建筑、矿山、资源监测、航测等部门从事测绘管理、资源勘测、测绘工程设计与实施及研究等工作。
核心课程:高等数学、线性代数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、数字地形测量学、测量程序设计、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、大地测量学基础、工程测量学、摄影测量学、遥感原理与应用、数字摄影测量及无人机数据处理技术、三维激光测绘、GIS原理与应用、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等。
培养目标: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在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、公路、铁路、房产地籍、建筑、水利、电力、林业、测绘、城市与企业信息管理等部门,从事测绘及相关工程的规划、设计、实施与管理工作,或在政府部门、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。
地质工程(四年制本科,授予工学学士学位)
专业特色:地质工程是地质学与工程学交叉的学科,研究与地质体相关的工程勘察、设计、施工的理论、方法和技术。以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基础,运用地质调查、钻掘、原位测试、样品测试分析等方法和技术,开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,研究工程区域稳定性和环境效应,进行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;开展各类工程选址,以及建筑物地基基础的勘察、评价、设计、施工、管理等。
核心课程:高等数学、工程制图、工程测量、计算机信息技术、岩石学、构造地质学、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、地史古生物、工程力学、工程地质学、工程地质勘察、水文地质学、边坡工程、岩土测试技术、灾害地质学、环境地质学等。
培养目标: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矿山地质、地质灾害、工程地质、岩土钻掘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、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,接受相关的工程训练,能在城镇建设、土木水利、能源交通、资源开发、国土防灾等领域从事工程地质勘察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、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、资源勘探与采掘等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。
智能建造(四年制本科,授予工学学士学位)
专业特色:本专业是以土木工程专业为基础,深度融合计算机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前沿领域,构建“土木+信息+智能”的交叉学科体系,将BIM技术、装配式建筑、智能施工等核心内容贯穿培养全过程。依托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和省级实训基地,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实训、双师型团队授课,既强化学生对智能设计、智慧工地等技术的掌握,又注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,凸显“交叉融合、实践导向、产教协同”的鲜明特色。
核心课程:高等数学、线性代数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、智能建造概论、工程力学、智能测绘、结构力学、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、工程结构、装配式结构设计、土木工程施工原理与装配式建造、工程项目智能管理、BIM造价管理、基础工程以及完备的各种综合课程设计及各类实习。
培养目标:本专业立足山西,面向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需求,培养适应建设强国和新时代基础设施建设需要,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、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,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,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。能够掌握智能建造相关领域的BIM技术、装配式施工、5D项目管理、感知与物联网等新技术,能够胜任智能建造的构件高精度制作、装配式精益建造和“互联网+”工程全寿命管理等工作,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。
合作单位
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公司、山西二建新疆分公司、山西四建集团公司、大同市泰瑞集团公司、山西万鼎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、凯德世家股份有限公司、山西煤炭地质115勘查院、山西省217煤炭地质勘查院、大同市热力集团公司、大同市安泰建筑材料检测有限公司、正方利民建筑工业化有限公司、云冈石窟研究院、山西美尔居装饰有限公司、中图高科(北京)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,与北京工业大学、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、河北工业大学、太原理工大学、长安大学、燕山大学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、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等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。
就业创业
学院努力打造立足地方、辐射周边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基地,全面提升服务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能力。学院依托AI+同大创客中心国家级小平科技创新团队,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力度,在“天宇杯”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、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、BIM设计大赛、全国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、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(山西赛区)、“比泽尔杯”中国制冷空调行业科技竞赛(西部赛区)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。近几年,应届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0%以上,考研率逐年提高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,能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,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,深受用人单位好评。
(数据更新于2025年9月)